1. 熱線電話:13521159782 0311-68123511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資訊 > 國內豬訊

      深度|生豬養殖行業研究分析

      來源:畜牧人才網 時間:2018-07-30 作者:畜牧人才網 瀏覽量:

      國外生豬養殖行業發展歷史介紹(這里以美國市場為例)

      美國養豬業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整合,至2000年基本完成,由70年代末約70萬個商品豬場到2000年不足10萬個,2010年時僅約7萬家,生豬養殖場數量銳減近90%。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80年代,主要特征是養殖養殖場數量的急劇減少。上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生豬養殖場家數接近65萬,且生豬存欄量100頭以下的小型豬場占比達78%。而到1989年養殖場總量減少至30萬左右,降幅達50%以上,存欄量在100頭以下的小豬場由50萬下降到20萬左右,占比也逐漸降至66%。

      小散的退出為規?;B殖場騰出了空間,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生豬養殖規?;铀侔l展,存欄量500頭以上的養殖場數量此期間增加近12%。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主要特征是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生豬養殖規?;M程駛入快車道,在豬場存量不斷減少的同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場均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大型和超大型養殖場開始涌現。進入90年代以后,美國的生豬存欄總量一直維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該階段養豬場數量快速減少,由1989年的30萬戶減少至2000年的8.6萬戶,降幅近70%。但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有效彌補了退出者留下的市場空白,尤其在1995年以后場均存欄量快速爬升。1986年場均生豬存欄在150頭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近700頭,增幅達413%。與此同時,生豬存欄量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在1986年開始大量產生,總量近8000家左右,到2000年增至近12000家,增幅50%。1996年開始出現出欄量在50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數量在1400家左右,到2000年達到2000多家,四年內增幅45%。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后,規?;M程相對減速,場均存欄量趨于穩定,但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仍在穩步上升。進入21世紀,美國規?;鄬p速:生豬養殖場數量穩中微降,生豬總存欄量及場均存欄趨于穩定;但在結構上,大型養殖場的數量和存欄占比仍處于穩步上升狀態。規?;蟮拿绹i存欄總量維持在6000萬頭左右,整體波動幅度不超過10%。近幾年來,美國生豬養殖規?;潭人坪跻呀咏旎ò?,生豬場均存欄量在920頭附近徘徊。同時從生豬養殖場的數量來看,由8.6萬戶緩慢減少到7萬戶左右。但從結構上來看,存欄在20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數量占比進一步上升,由2000年10%增加到16%。存欄結構上,變化比較顯著的表現在年末存欄超過5000頭的超大型養殖場,這類養殖場數量由2000年的2000家左右增加到2009年近3000家,年末存欄量占美國國內存欄總量的比重也處于穩步上升狀態,由2002年的53%增加到2009年的62%。

      而通過以上美國生豬養殖行業發展情況,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1.工業化進程導致中小散戶逐步減少,規?;潭燃?。主要表現在總體養殖戶大幅減少,生豬存欄量及規?;瘓鼍壤鸩教岣?。2.在美國的生豬養殖規?;M程中,能繁母存欄不斷下降,但是供給短暫滑后生豬出欄量便開始重回增長通道,其中主要原因是養殖技術的提高導致PSY增長,目前是25左右,如下圖示:

      而結合1970年以來美國豬肉價格走勢圖,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豬價波動表現較為規律性,為3年左右一周期,進入90年代加速期,豬價波動周期被顯著拉長,價格中樞下降,而極價振幅略有擴大,2000年規?;B殖后期,豬價大體呈現4年一周期特征,而豬肉價格振幅顯著擴大了。

      從而得出第3個特點:隨著規?;陌l展,美國豬肉價格依然存在波動周期,表現為較之前有所延長,大體為4年左右一周期,其價格中樞呈現先低后高現象,而振幅卻在逐步擴大過程中。

      國內情況分析

      目錄:

      (一)行業特征1.供需情況分析:

      2.周期分析:3.趨勢分析:

      風險:

      (二)產業格局1.環節2.結構3.演變風險:

      (一)行業特征

      1.供需情況分析(國內):供給長期下行,短期繼續上升,需求總體緩慢下降

      供給——長期緩慢下行,短期供給增加

      2014年之前,我國豬肉供給量呈現總體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5671萬噸頂峰水平后逐步下降,主要緣于人口總量增長停滯和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滿足后的消費替代,由于15、16年豬價上升能繁母豬擴產增加及養殖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中,導致17年以來供給量有小幅上升,可以看到17年供給量為5340萬噸,同比增長0.8%,18年上二季度累計供給生豬2614萬噸,同比增長1.4%。

      需求——逐步緩慢下行隨著我國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生活物質水平日益得到滿足后,作為日常消費的人均豬消費肉量在2015年達到頂峰,為20.1382公斤,2016年人均消費19.6226公斤,同比下降2.6%。人均消費量逐步緩慢下行緣于消費替代,豬肉作為低端面消費品逐步被中高端肉食品替代,預計未來消費量比重仍將逐步緩慢下行。

      2.周期分析:行業為成熟期,豬價下行處于蕭條期階段,導致能繁母豬淘汰量大增

      行業生命周期:從前面我國生豬供給及需求量來看,我國生豬供給與需求在2014年之前呈現穩步上行,主要由于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不足,人們對肉類需求不斷提高,而隨著物質需不斷得到滿足,人們對低端面豬肉需求逐步轉向其它肉制品需求,從而2014、2015年供給需求達到頂峰后便處于逐步震蕩下行態勢,主要表現為供給量于2014年到達頂峰,同時人均豬肉消費量也在2015年達到頂峰水平,因此,市場總體處于成熟期。

      行業經濟周期:生豬行業也有相應的經濟周期主要由于價格波動導致行業盈虧情況形成。當生豬價格上漲時至養殖成本線以上時,價格越高企業盈利能力就越強,當生豬價格跌破企業養殖成本線以下時,價格越低企業虧損就越嚴重。

      如下圖示,此輪生豬價格由16年6月份時最高21元每公斤下跌最底2018年5月初時9.8元每公斤,而市場生豬養殖的平均成本線為13元每公斤,因此豬肉價格由21元每公斤下降13元每公斤的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為生豬養殖行業衰退期。

      由于季節性因素近期雖然生豬價格由最低點逐步上升至13元每公斤,但依據二季度生豬養殖供給量仍在增加,目前生豬價格回升的持續性仍有待觀察,而行業內普遍認為生豬供需矛盾仍將持續至19年,因此我們認為目前階段為生豬養殖行業處于蕭條未期或復蘇前期。

      供需周期:行業內也稱為豬周期,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柏i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2000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四輪完整豬周期,目前處于第五輪豬周期中的下跌期,開始于2016年6月份,截至目前持續時間達2年之久,如下圖示:

      而在2018年在3-5月份生豬價格持續大跌過程中引發行業內母豬淘汰量大增,較17年同期淘汰量增長近一倍,而從生豬存欄量及能繁母豬存欄量數據看,也同樣表明在二季度生豬價格大幅下行情況下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也在進一步下行,行業去庫存加速,如下圖示:

      3.趨勢分析:仍有底部反復可能,但跌破前期低點可能性較小,總體呈現緩慢震蕩上行態勢

      供給的變化是決定豬價走勢的核心因素。豬肉供給取決于能繁母豬(產能)、MSY(生產效率)、出欄體重(庫存)三者的合力。通過以上我們對生豬養殖行業周期性分析可以知道,截止2018年中期,生豬供給量仍同比增長導致生豬價格持續下行,從而形成能繁母豬淘汰量加速,結合近期農業農村部畜牧業司公布5-6月全國400個監測縣生豬存欄信息顯示,我國母豬存欄量同比下降速度為3%左右,養殖規?;瘜⑼苿覯SY繼續提高,但是增速放緩,預計其能繁母豬降幅略超MSY變化率。同時飼料成本上升以及對豬價的預期下降,將使得出欄體重回落。

      因此預計后期豬肉總體供給量將呈現逐步小幅下降,只是需要注意下降速度較為緩慢,而依據前文對豬肉需求量分析可知,隨著豬肉滲透量的飽和及消費替代,我國居民對豬肉總體需求量呈現平穩及小幅下降態勢,而最終反映到價格上預計仍有底部反復可能,但跌破前期低點可能性較小,總體呈現緩慢震蕩上行態勢。

      而判斷未來豬肉價格走勢,目前市場常用一個指標為豬糧比,目前我國標準:藍色預警區域,6:1~5.5:1(輕度下跌),黃色預警區域:5.5:1~5:1(中度下跌),紅色預警區域:低于5:1(重度下跌)。按照我國相關規定,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6比1,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但兩者比值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如下圖示,2018年豬糧比快速下行,最低下探至5:1附近處于歷史低位,屬于重度下跌范圍且持續長達3個之久,6月份后隨著季節性因素豬價逐步回升,豬糧比指標也快速上長升至6以上。通過豬糧比數據表明3-5月份豬價處于歷史低位,短期豬價存在反彈。

      風險:1.我國生豬規?;^程中,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行業競爭激烈,生豬養殖周期拉長特點,市場供求關系短期內難以逆轉,持續時間超出市場預期。

      (二)、產業格局

      1.環節:處于產業鏈中上游,平均盈利較高但風險大技術要求最高我國生豬產業鏈主要有上游(飼料、疫苗),中游有養殖、屠宰、豬制品加工、下游主要是經銷商和零售業務。由于整體是買方市場,從整體產業鏈來看,呈現上游盈利能力較窄,中下游盈利能力較強格局。如下圖示,目前生豬養殖主要在產業鏈格局的中上游,其平均毛利和凈利水平受生豬價格影響很大,呈現大幅波動情況,依據行業前5名生豬養殖企業,其生豬養殖平均毛利水平在20%左右,處于產業鏈較高盈利水平,但同時其面臨的風險最大,技術能力要求最高。

      2.結構:頭均養殖成本與公司擴張速度為核心競爭因素,外部影響較小,行業內競爭激烈。A.核心競爭因素:頭均養殖成本與公司擴張速度由于行業發展為成熟期,且產品價格處于買方市場,行業內企業總體小而多,因此行業的盈利水平主要取決于生豬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在此情況下,行業內企業要想進一步增強盈利能力,只有通過規?;B殖降低成本,使頭豬平均盈利水平提升,增強企業盈利水平。同時由于養殖行業總體處于大市場小企業階段,產量的擴大進一步助推公司盈利水平上升。因此,對于生豬養殖行業來說,其核心競爭因素是頭均養殖成本與公司擴張速度。

      其中頭均養殖成本主要表現在養殖育種技術及育肥成本控制上。

      養殖育種技術上主要考察PSY指標及生長速度料肉比、瘦肉率指標上。在PSY國際對比中,以丹麥為代表的西歐育種技術高于以美國為代表美洲育種技術,而中國則遠遠落后。目前我國一頭能繁母豬每年能夠提供的存活仔豬數約為19頭,國內高水平規?;B豬企業可以達到24-25頭,而歐美等畜牧業發達國家可以達到25-28頭,部分北美的農場甚至已經達到35頭。

      而我國生豬生長速度料肉比、瘦肉率指標上差別基本不大,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也較小。代表國際平均水平的育肥豬飼料轉化率為2.6:1,而我國目前約為2.8:1(十三五規劃到

      2020 年料肉比達到2.7:1),與發達國家相差并不明顯。料肉比的差距來自于以下幾個

      方面:首先是豬的品種,另外是飼料配方、飼養環境、飼養技術等其他因素。而育肥養殖成本控制上主要采用規?;B殖手段,結合成本控制  擴張速度,目前市場上主要采取以下兩種養殖模式,一體化自繁自養模式與“公司 農戶”合作模式。這兩種模式的特征如下表示:

      壁壘——中小散壁壘低且處于加速淘汰過程中,大規模養殖壁壘高由上表可知,農戶散養投資小,進入壁壘較低,但土地、資金等資源條件硬約速限制了其規模的做大,而環保政策、養殖成本則使中小養殖戶意愿降低。而大型規模企業行業壁壘非常高,第一需要強大的成本控制力抵御生豬價格大幅波動風險,第二拿地能力要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雄厚資金能力。因此,生豬養殖行業看似壁壘不高,實則高壁壘高風險。

      B.競爭情況情況因素:外部影響較小,行業內競爭激烈。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弱目前供應商主要提供豬飼料的供給。首先,前幾年由于大力擴產飼料行業產品供過于求,目前來看行業產量保持基本穩定,但競爭依舊激烈且產品同質化較重,對生豬養殖企業并無明顯議價能力。其次,目前我國大型上市養殖企業基本都自主配套飼料廠,對生豬養殖所需的飼料把控性較強。用戶即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中等由于我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主要面對的是生豬收購販子或屠宰廠,其中以生豬收購販子占大多數且較為分散,因此,用戶對生豬養殖企業有一定的議價能力但不強,而中小型養殖企業面對的用戶較為集中,從而導致議價能力較弱。

      新進入者對行業影響較弱

      由于前文我們分析行業壁壘中知道,雖然中小散養戶進入壁壘低,但面臨資金,成本等因素進入意愿較低,而大型企業進入生豬行業壁壘非常高導致新進入者對行業影響較弱。

      目前我國新進入者主要是上游大型飼料企業(主要原因為飼料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較低),如近年中糧集團、新希望(6.46 -0.77%,診股)、海大集團(21.24 1.19%,診股)、大北農(4.23 -1.40%,診股)、金新農(7.59 0.40%,診股)等,雖然新進入者擴張步伐較快,但由于中小養殖戶退出且市場容量巨大等原因總體對市場影響較弱。替代品對行業形成緩慢持續性沖擊14年之后我國生豬總體消費量逐步下行,預計未來消費替代趨勢仍將持續,對行業需求總體減少,但總體下降較為緩慢,主要緣于:a. 人口總量未來基本保持穩定,并無明顯增長。b.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消費替代,即人們對雞肉、牛肉、羊肉消費增加量替代了對豬肉的減少量。c. 國人對豬肉消費習慣短期肉難以改變,我國豬肉消費量占總體肉制品消費量超50%且自古以來如此,雖然近年消費替代但也總體豬肉消費量下降較為平緩。

      行業內現有企業競爭激烈2015年我國規?;B殖達到45%,隨著規?;焖偬嵘鄬氖侵行○B殖戶加速退出。截止至2015年,養殖戶數量不斷下降,幅度高達40%。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出欄占比達到45%,同時場均存欄數提升約一倍,但是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中小散養殖戶的加速退出為大型養殖企業擴大產能提供了空間,目前各大養殖企業加速擴產能,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大型企業加速擴張引起行業競爭加劇,形成市場供大求時間延長現象。

      3.演變: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形成仿錘形結構,預計未來將向下游零售終端延伸行業演變:預計將向下游終端零售方向延伸由前文對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進行分析可知,下游零售終端毛利及凈利水平較高,且國內零售終端由于門檻較低目前總體處于十分分散格局,且品牌度較低,基于此未來零售終端個人認為大有可為。以此為方向目前行業龍頭溫氏股份(23.03 -1.07%,診股)在零售終端率先布局且初具規模,并在未來仍將大力加快發展零售終端業務。如下年報截圖示:

      結構演變:集中度快速提升,未來三年CR5集中度提升一倍左右我國生豬長期以散養為主,目前規?;B殖有一定進展,但集中度快速提升。而推動規?;B殖發展的原動力在于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技術的進步。

      中國養豬業自2007年開始整合,截止至2015年,養殖戶數量不斷下降,幅度高達40%。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出欄占比達到45%,同時場均存欄數提升約一倍,但是仍然處于較低水平。2017年我國市場CR5為5%左右,未來三年,前5家上市公司生豬出欄總量將達到7400萬頭,CR5達10.6%,對比發達國家40%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生豬養豬結構將由目前的金字塔形向紡錘形轉變。預計未來三到五年,會出現2-3個千萬頭規模以上的企業;還會涌現出一大批出欄量在5000-10000頭間的規模豬場,預計未來生豬養殖結構由之前的三角形成仿錘形改變。

      5.風險:工業化進程引發競爭加劇,導致豬價長時間低迷,企業盈利中樞下降工業化、規?;B殖發展趨勢會加速行業集中度提升。大型養殖企業加速擴張,引起供過于求,可能會引會豬肉價格長期低位運行,企業盈利中樞下降。

      (一)總結行業特征1.供需情況分析:供給長期下行,短期繼續上升,需求總體緩慢下降

      2.周期分析:行業為成熟期,豬價下行處于蕭條期階段,導致能繁母豬淘汰量大增3.趨勢分析:仍有底部反復可能,但跌破前期低點可能性較小,總體呈現緩慢震蕩上行態勢風險:市場供求關系短期內難以逆轉,持續時間或超出市場預期

      (二)產業格局1.環節:處于產業鏈中上游,平均盈利較高但風險大技術要求最高2.結構:頭均養殖成本與公司擴張速度為核心競爭因素,外部影響較小,行業內競爭激烈。3.演變: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形成仿錘形結構,預計未來將向下游零售終端延伸風險:競爭激烈可能會引會豬肉價格長期低位運行,企業盈利中樞下降。


      分享到:
      相關推薦
      暫無相關推薦
      客服服務熱線
      13521159782
      0311-6812351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瀏覽

      用微信掃一掃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爆